媒體資訊

香港志願者給力大運會

2011-08-20

"徽章哥"、"普通話王"、"資深帝"--香港志願服務給力大運

新華網深圳8月20日體育專電(記者葉前) 在深圳河這邊的體育館裏有一群香港志願者,他們可敬又專業,他們愛笑又愛說,他們是賽會志願服務專業戶的徽章哥,他們是初嘗"志願果"的普通話王,他們是 堅持四十年的志願服務"資深帝"..可愛的香港志願者,專業的香港志願者,他們增進了解密切交流給力大運會。

"徽章哥":運動會志願者"專業戶"

走進深圳灣體育中心U站志願者休息室,盧敬超從背囊中拿出了兩塊別滿了運動會徽章的布條:從北京奧運會到香港東亞運動會,從廣州亞運會到深圳大運會,一個不落下。

這位"徽章哥"就是深圳大運會800名香港志願者的一員。剛剛從香港樹仁大學畢業的他年紀輕輕,卻已是大型國際賽事的志願者"老專業戶"。

記者現場清點了一下,"徽章哥"隨身帶的各式各樣徽章就超過300枚,而這還不是全部,算上家裏收藏的,他的徽章存量起碼有500枚,這還是不帶重樣的。初來大運會時,盧敬超帶著別滿徽章的布條,還被人誤以為是"擺攤"的。

面對記者多次追問:"到底有多少枚徽章?",盧敬超給出的答案始終是"數不清","記下來只有徽章背後的故事"。

在布條的最下方,一枚臺灣島地圖形狀的中華臺北代表團團徽剛剛"上榜"。這是深圳大運會第二個比賽日,中華臺北隊乒乓球運動員王翊澤送給盧敬超的。

他們相識于2010年香港亞洲大學生乒乓球錦標賽。盧敬超當時是中華臺北隊隨隊志願者,除了賽場上給運動員提供服務,他還在比賽之余給運動員們當起了導遊,帶他們在港島四處遊覽。 "去年我們彼此就知道今年都會來深圳大運會,所以就約定深圳見,"盧敬超說,"不過沒想到這麼巧,剛好我被分到了乒乓球館。"

的確很巧。深圳大運會志願者指揮部執行副指揮長張志華說,香港志願者主體都在香港機場提供服務,只有178名志願者來深圳提供觀眾引導服務,而他們又被分配在三個不同的場館。

盧敬超告訴記者,在大型運動會中,"交換徽章"已成為志願者、運動員、工作人員以及媒體之間打招呼、示友好的一種方式,交換徽章也成為運動會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見證,"可以說是一種文化"。這也是他為什麼總是隨身帶著這麼多的徽章。

指著一塊帶有奧運會馬術比賽標識的徽章,盧敬超跟自己回憶起了三年前北京奧運會志願服務的經歷。這也是"徽章哥"收藏的第一枚運動會徽章。

那時的他剛剛上大二,普通話也不是很好。和許多人通過看香港電視學廣東話一樣,盧敬超的普通話就是通過看央視"自學成才"。

面對"還會繼續"的提問,盧敬超早已排好了未來志願服務的"行程":2012倫敦奧運會,2013天津東亞會,2014南京青奧會。

與學生時代不同,如今已經有工作的他不得不提前為志願服務預留時間,"把假期累積到一起休,實在不行就請假"。

"其實,和許多志願者一樣,這項活動會上癮的,一般我們都會定下每年參加一次的目標,而且每次都會看到有新的人加入,這個大家庭也越來越大。"盧敬超一邊說一邊繼續往布條上別大運會的各式徽章。


普通話王:初嘗賽會志願者的興奮


帶著框架眼鏡,一頭站立的短發,手腕上一大圈賽會標識的手鏈,沈治平的穿著打扮很有"港味"。然而,他一開口,你就被他一口京腔的普通話給震住了。

這位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大二學生,生于香港與內地"珠簾合璧"的家庭,媽媽是北京人。盡管從中學開始,他就加入志願服務的隊伍,而且在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期間都提供過志願服務。不過,深圳大運會卻是初嘗賽會志願者的滋味。

沈治平說:"第一次在賽會服務,也是第一次做觀眾服務,對我來說,這裏的每一件事都充滿新鮮感。"

作為賽會的觀眾服務志願者,沈治平和他的同伴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說話,向每一個進場的觀眾指明座位,與離場的觀眾說"再見"和"謝謝"。

和記者聊天時,因為有些沙啞的"公鴨嗓"而被大家笑話這個大男孩還在"發育"。"身邊的同伴們,多是資深的義工和志願者,從他們身上除了學到志願精神,更重要的還有專業的服務水準。"沈治平說。

資深帝:四十年志願服務的"老頑童"

如果不是提前被告知,你很難想象眼前這位滿頭花白的63歲的譚壽森也是一名賽會志願者。

從1970年開始,譚壽森就活躍在志願服務隊伍中,可是,他對體育賽事志願者卻情有獨鐘。

從小喜歡體育運動的他,乒乓球、羽毛球、排球陪伴他幾十年了,最鐘情的是足球,曾經還是校隊的隊員。

"體育可以說是我的最愛,但是很遺憾我沒有天賦成為職業運動員,當賽會志願者讓我可以活躍在在運動場上,這也是我一直堅持的動力。"譚壽森說。

在整個團隊裏,論年紀,譚壽森差不多算得上這群"90後"的爺爺輩了。不過,他最得意的就是自己"人老心不老,可以與年輕人打成一片"。

讓年輕人驚訝的是,譚老與他們一樣,每天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站著的,一天下來七、八個小時。因為所處出入口位置的特殊性,不光站得時間長,說話也多。

"60歲的人,30歲的心。"這是"老頑童"40年如一日堅持志願服務的最好注腳。